在线炒股杠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融中财经 (ID:thecapital),作者:王涛,编辑:吾人,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春节档电影一直是大众热议的焦点。2025 年春节档将呈现"六强争霸"的激烈局面,六部备受期待的影片即将上映,它们分别是国民神话史诗电影《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中国影史动画票房冠军续作《哪吒之魔童闹海》、武侠电影《射雕英雄传 · 侠之大者》、三战春节档的喜剧悬疑动作片《唐探 1900》、军事战争电影《蛟龙行动》以及合家欢动画电影《熊出没 · 重启未来》。
其中,五部影片为 IP 系列化的续作,使得" IP 大战"成为蛇年春节档的显著特征。这些续作的前作都曾取得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积累了良好的观众基础。从目前的预售数据来看,《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以超过 1.3 亿元的预售金额领先,而《哪吒之魔童闹海》、《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和《唐探 1900》的预售金额也超过了 4000 万元。
回顾 2024 年的电影市场,在全球票房同比下降 5.6% 的背景下,国内电影市场取得了 425.02 亿元的票房成绩,恢复率约为历史最高峰值的七成,且优于全球平均水平。基于前一年的表现,2024 年全国新建影院数量重新突破 1000 家,市场的优胜劣汰也在稳步进行。在用户画像方面,95 后成为观影的主力军,而高票房影片的女性观众占比显著更高。同时,观众的购票决策越来越理性,他们逐渐养成在影片上映首日后观影的习惯,对影片口碑持谨慎观望态度,并对电影内容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众多重量级影片背后的出品方包括光线传媒、博纳影业、万达电影等多家上市公司。业内人士认为,2025 年春节档集结了多部往年高热度影片的续作,且题材丰富多样,有望以优质内容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因此,2025 年春节档的热度值得期待,总票房有望创下历史新高。
史上最强春节档
自 2025 年电影春节档开启预售以来,便以惊人的票房成绩和强大的影片阵容,被誉为"史上最强春节档"。从 1 月 19 日预售开始,今年春节档便接连打破多项纪录:仅用 100 分钟,预售总票房便突破 3000 万;不到 3 小时,便突破 5000 万,刷新了中国影史春节档预售最快破亿的纪录。截至 1 月 27 日 12 时 40 分,2025 年春节档(1 月 28 日~2 月 4 日)的总预售票房已达到 7.36 亿,超越了去年春节档的最终预售票房成绩。
如此亮眼的票房数字,预示着今年春节档电影市场的火热与巨大潜力。那么,今年的春节档为何如此强劲呢?
首先,粉丝经济的强大推动力功不可没。众多影片凭借演员的粉丝基础,吸引了大量粉丝为预售票房贡献力量。例如,目前票房排名第一的《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主演肖战、庄达菲等年轻演员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他们的支持使得该片在预售阶段的票房遥遥领先,已达到 2.5 亿元,是第二名《哪吒之魔童闹海》的两倍多。然而,该片能否最终夺得今年春节档票房冠军的位置,还需看上映后口碑的发酵情况。
其次,经典 IP 的发酵也起到了关键作用。正如电影《唐探 1900》导演陈思诚所说,自中国电影市场化以来,除了《流浪地球》以外,所有系列强片都在这个春节档集结,它们都拥有成熟的 IP 和固定的受众群体。同时,这些系列新作也都试图做出新意,让观众对其充满期待,愿意提前购票支持。例如,《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延续了第一部的神话奇幻风格,特效镜头多达 2000 多个,并且注重实景拍摄。为了还原西岐的农耕场景,剧组实景种植了 30 多亩麦田,耗时三个月,展现了中国电影工业的进步。
值得一提的是,2025 年春节档是类型最为丰富的一届,涵盖了战争、动作、喜剧、悬疑、武侠、动画、古装、奇幻等多种类型;同时也是主创票房号召力超强的一届,各片导演此前独立执导的单片票房成绩均十分亮眼,如饺子导演的影片票房超 50 亿元、陈思诚导演的影片票房超 45 亿元、徐克导演的影片票房超 40 亿元、林超贤导演的影片票房超 35 亿元、乌尔善导演的影片票房超 25 亿元,主演肖战、于适等新生代顶流也纷纷加入春节档的角逐;此外,2025 年春节档在制作规模上也是声势空前,《射雕英雄传》《封神 2》《唐探 1900》《蛟龙行动》等影片部部都是重磅大制作,连动画类型的《哪吒 2》《熊出没 11》也都有超大场面压阵。
回顾 2024 年 8 天春节长假,电影总票房突破 80 亿元再创新高。2025 年同样是 8 天长假,合家欢电影依然是吸引观众视线的有力武器。如今,预售成绩、排片时间、排片份额、特效厅争夺战等都已全面展开。究竟谁能在与观众的双向奔赴中抢占先机?谁的口碑能够稳如泰山?谁能迅速触动观众情绪并快速出圈?大年初一单日票房是否有可能突破 17 亿元?蛇年春节档是否会再现逆袭大戏?春节档总票房能否再次刷新纪录?这些问题都令人充满期待。
这些上市公司入局春节档
2025 年春节档的热闹背后,不乏阿里影业、光线传媒、博纳影业等上市公司的身影。这些公司不仅在影片的出品和发行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还在 IP 衍生品的开发和市场推广上积极布局。
《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出品方:北京文化、阿里影业等公司参与出品。
《哪吒之魔童闹海》出品方:光线传媒主投、发行。
《蛟龙行动》出品方:博纳影业。
《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出品方:中国电影主导出品。
《唐探 1900》出品方:万达电影。
这些公司的积极参与和战略布局,不仅为春节档影片的制作和推广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也为电影市场的多元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中,博纳影业作为中国第一家拿到发行牌照的民营影视公司,在业内与华谊兄弟、光线传媒、万达电影、乐视影业并称为"中国五大电影公司",自成立以来共出品发行了 200 多部电影。2010 年 12 月,博纳影业选择赴美上市成"中国影视第一股",但结局并不完美,上市首日股价即遭破发,较发行价下跌 22.59%,五年间从美股市场融资总额不到 1 亿美元。在 2016 年 6 月从纳斯达克退市时,其市值仅为 50 亿元,而彼时与他齐名的华谊兄弟和光线传媒都达到了几百亿的市值。
值得一提的是,博纳影业此前主导《红海行动》《长津湖 2》《无名》三部风格迥异的新主流电影在春节档斩获不俗票房。若论谁能在春节档死扛不退打硬仗,博纳影业当占一席。
每年的春节档,适合儿童的动画电影一直存在。从最早时候是由奥飞娱乐出品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到现在是华强方特的《熊出没》做接力。
《熊出没》第一部大电影在 2014 年上映,获得 2.47 亿票房和无数观众眼泪。在此后,《熊出没》系列电影就成了春节档的常青树。
今年春节档《熊出没》电影的第一出品方华强方特,也就是家喻户晓的方特游乐园母公司,同时也是熊出没这个 IP 的创始公司。根据 2023 年发布的财报,华强方特上班实现净利润 3 亿元,在结束疫情冲击后实现扭亏为盈,同时游乐园业务同比增长 174%,恢复程度远超行业总体水平,其中,实现主题公园建设收入 5297.66 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 2947.83 万元,增幅为 125.45%。
值得一提的是,国产动画电影票房前 15 中,熊出没系列电影上映了 7 部。在以《哪吒魔童降世》为主的封神 IP 出现前,熊出没就是国产动画中最赚钱的 IP,其产生的价值早已突破百亿。制作公司在推出熊出没系列之前就已经深耕特种电影行业长达十年的时间,而其背后是坐拥百亿资产的华强集团。
熊出没的 IP 已经成为华强方特的一大吸金利器。据悉,华强方特在推出熊出没时恰好赶上国产动画都能获得税收优惠和直接补贴的时代。熊出没这样的三维动画能拿到的国家补贴是一些二维动画的两倍。这也导致华强方特在推出熊出没时间接获得了巨量补贴。另外,在全国各地的乐园中,几乎都可以找到熊出没的 IP 元素和周边。据报道,每落地一个熊出没乐园都可以为华强方特带来至少两个亿的收入。
结合近期披露的 A 股上市公司 2024 年业绩预告来看,影视行业在过去一年里经营持续承压。如上海儒意投资接手的第一年,万达电影预计归母净利润为亏损 8.5 亿元至 9.5 亿元,同比由盈转亏。
根据公告,公司 2024 年计提减值准备约 7 亿元至 8 亿元,除计提资产减值因素后,公司预计经营亏损约 1 亿元至 1.5 亿元。另外,横店影视(603103)预计归母净利润为亏损 9000 万元至 1.2 亿元,上年同期为盈利 1.66 亿元;幸福蓝海(300528)预计营收同比下滑 33.6% 至 51.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 1.65 亿元至 2.1 亿元,上年同期亏损 2204.59 万元。多家机构表示,考虑到春节档是全年中最重要的档期之一,这一档期票房如果有超预期表现,则有望推动影视板块的业绩修复以及估值回升。
2025,影视寒潮依旧?
尽管从数据上来看还不错,但其实深究下来影视行业的处境依然不好。
近年来,影视行业的投资热度明显降温。据相关数据显示,2024 年国内影视项目的总体投资规模相较于 2019 年巅峰时期,缩减了近 40%。在好莱坞,大制片厂们也纷纷收紧钱袋子,将资金集中投入到少数"稳赚不赔"的超级 IP 项目中,独立电影的投资愈发艰难。
许多中小影视制作公司面临着项目因资金短缺而夭折的困境,即便一些大制作,也不得不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像曾经财大气粗的某知名影视公司,在筹备一部科幻巨制时,因投资方临时撤资,导致拍摄进度一度停滞,最后只能大幅削减特效预算,影片质量大打折扣。
这背后,一方面是全球经济形势的不稳定,让投资者对高风险的影视行业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影视行业过往一些项目的回报率不佳,使得资本流入愈发谨慎。对于影视制作人来说,寻找资金如同大海捞针,即便找到了,还要面对投资方对成本的严格把控,创作空间被极大压缩。
影视行业的竞争堪称"惨烈"。一方面,老牌影视巨头凭借雄厚的资源和成熟的制作体系,牢牢占据着市场的头部份额。例如,国内的几家上市影视公司,它们拥有自己的编剧团队、拍摄基地,与各大院线、流媒体平台关系紧密,新入场的制作人很难与之抗衡。另一方面,新兴的流媒体平台和短视频平台纷纷入局,自制内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分走了大量观众流量。
以某短视频平台推出的微短剧为例,凭借短平快的节奏、接地气的剧情,吸引了大批下沉市场观众,这让传统影视制作人倍感压力。对于新人导演、小成本制作来说,作品即便有幸完成,也面临着排片少、宣传资源不足等问题,难以在海量影视作品中崭露头角,大部分只能沦为"炮灰"。
在当前的行业环境下,除了已经上市的龙头企业外,小型影视公司的生存几率进一步降低。2017 年影视行业共发生了 117 起融资案例,而 2016 年则有 191 起,但到了 2024 年,影视板块获得融资的数量却少得可怜。
尽管目前面临诸多挑战,但影视行业的未来并非没有希望。中信建投的研究报告指出,2025 年影视市场的供给有望强势恢复。
2025 年,AI 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行业注入了强大动力,为游戏、电影以及 AI 娱乐营销教育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
技术的进步更是为影视行业的变革注入强大动力。AI 视频技术将极大地增强影视作品的创作潜力,像 Sora、Pika、可灵和海螺等 AI 工具可用性的提升,预示着影视制作不仅可以更高效,更能在创作过程中激发出更多的创意灵感。AI 能够自动化完成剪辑、特效制作等繁复的流程,使得编剧和导演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故事本身的打磨与视觉表达上。创作者还能借助 AI 技术更好地分析受众偏好,进而精准定位市场需求,制作出更受欢迎的作品,推动整个行业向更高效、更精准的方向发展。
人工智能在电影生产环节效率的提高在线炒股杠杆,尤其是大制作电影的生产周期和投入有望降低,这或许将为电影板块带来科技推动的利好。